您的位置 主页 正文

黑贵宾相关资料

黑贵宾相关资料 关于黑贵宾的相关资料 黑贵宾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犬种,因其优雅的外表和聪明的品质而备受喜爱。它们拥有一身浓密的黑色卷毛,给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感觉。在本

黑贵宾相关资料

关于黑贵宾的相关资料

黑贵宾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犬种,因其优雅的外表和聪明的品质而备受喜爱。它们拥有一身浓密的黑色卷毛,给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感觉。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黑贵宾的相关资料,包括它们的起源、性格特点以及如何照顾这些可爱的毛茸茸的小狗。

起源

黑贵宾最早出现在法国,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犬种。它们的名字“贵宾”源于法语中的“caniche”,意为“在水中跳跃的狗”。这是因为黑贵宾非常喜欢游泳,它们的浓密卷毛可以保持身体暖和且浮力极强。

黑贵宾最初是作为猎犬而培育的,主要用于在湿地地区搜寻和捕获水禽。由于其聪明才智和灵活性,黑贵宾很快成为了一种受人们喜爱的家庭宠物。

性格特点

黑贵宾是非常聪明、活泼和友善的狗狗。它们非常容易与家人和其他动物建立亲密关系,并且喜欢参与各种活动。由于其高智商和学习能力,黑贵宾很容易训练,并且擅长于各种狗类竞赛。

此外,黑贵宾非常适应家庭生活,并且非常善于与儿童相处。他们是非常好的陪伴伙伴,喜欢花时间与家人互动和玩耍。但是,由于其对主人的依赖性较强,它们可能对不熟悉的人展示出保护欲。早期社交化和基本训练对于黑贵宾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照顾与训练

黑贵宾的厚重卷毛需要定期梳理和修剪,以保持其整洁和健康。由于其卷曲的毛发容易打结和缠绕,每天花一些时间来梳理黑贵宾的毛发,可以防止它们长出结块。此外,定期修剪和洗澡也是保持黑贵宾外貌美观的重要步骤。

除了外观护理,黑贵宾也需要适度的运动和智力刺激。每天带它们散步和玩耍,可以满足它们的活动需求,并且保持身体健康。此外,黑贵宾也非常喜欢解决难题,因此可以给它们提供一些智力玩具和训练,让它们保持活跃和快乐。

黑贵宾的饮食

为黑贵宾提供均衡的饮食非常重要,以确保它们获得所有必需的营养物质。高质量的犬粮通常是黑贵宾所需的,并且需要根据其年龄、体重和活动水平来确定适当的喂养量。

黑贵宾也需要定期饮水,并且饮水碗应该始终保持清洁和新鲜。此外,嘴部护理也很重要,定期刷牙可以预防口腔问题的发生。

总结

黑贵宾是一种非常迷人和聪明的犬种,非常适合作为家庭宠物。它们友好、活泼,与家人和其他动物相处融洽。拥有一只黑贵宾需要一些额外的外观和内在护理,但是投入的努力将会换来一个终生的忠诚伴侣。

无论是从起源、性格特点还是在照顾和训练方面,黑贵宾都是一种令人着迷的犬种。如果您正考虑添加一只宠物到您的家庭,并且希望一个智能、友善且充满活力的伴侣,不妨考虑一下黑贵宾。

多肉植物的相关资料

多肉植物的相关资料

多肉植物是肉质根茎和/或叶片的植物,属于植物界中的一类特殊植物。这些植物通常具有厚重的叶片,以便在干旱环境中存储水分。多肉植物在室内和户外都受到广泛的欢迎,因为它们具有美丽的外观和相对较低的养护要求。

多肉植物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分布,尤其在干燥和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得最好。它们生长缓慢,适应不同的土壤和环境条件。多肉植物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属,每个属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征。

常见的多肉植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多肉植物,它们不仅美丽,而且易于养护:

  • 仙人掌:仙人掌是最常见的多肉植物之一,有各种形状和尺寸可供选择。它们通常具有刺状叶片,能够在干旱条件下存储大量水分。
  • 多肉龙舌兰:多肉龙舌兰是一类具有厚重叶片的植物,来自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它们具有吸引人的外观和丰富的色彩。
  • 多肉结缕草:多肉结缕草是常见的室内多肉植物,其厚实的叶片以及紧密的生长习性让它成为受欢迎的选择。
  • 肉苁蓉:肉苁蓉是一种多肉总状花序植物,常见于欧洲地区。它具有圆形的浆果和厚实的叶片。

多肉植物的养护要点

以下是多肉植物的一些养护要点,帮助您保持它们的健康和美丽:

  • 阳光:多肉植物喜欢充足的阳光照射,因此应将其放置在明亮的位置,如阳台、窗户边或庭院。
  • 浇水:多肉植物喜欢干燥的环境,因此浇水应适量。在浇水前确保土壤完全干燥,以免积水导致根部腐烂。
  • 土壤:选择透气性好、排水良好的土壤混合物来种植多肉植物。您可以使用特殊的多肉植物土壤混合物,或者在家中调配自己的土壤。
  • 温度:多肉植物适应较宽的温度范围,但大多数品种在15-25摄氏度的温暖环境下生长最佳。
  • 肥料:多肉植物对肥料的需求较低,通常每年施一到两次即可。选择适合多肉植物的肥料,并按照包装上的指示进行施肥。
  • 病虫害:多肉植物相对较抗病虫害,但仍然可能受到一些常见问题的困扰,如蚜虫、蜘蛛螨等。及时采取措施来防治这些问题。

多肉植物的美学价值

多肉植物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形态,为室内和户外环境增添了绿色和自然的美感。它们的厚实叶片、丰富的颜色以及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选择,使得多肉植物成为许多植物爱好者的宠儿。

通过组合不同品种的多肉植物,您可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美景,比如粗大的仙人掌和小巧的多肉龙舌兰在相同的盆栽中共同生长。多肉植物还可以与其他植物搭配,形成令人愉悦的花园景观。

无论是放在书桌上的小型多肉植物,还是阳台上的大型多肉景观,多肉植物都能给人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与其他类型的植物相比,多肉植物的美学价值在于它们细腻的形态和长久的生命力。

多肉植物的繁殖

多肉植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繁殖:

  1. 叶片扦插:将多肉植物的叶片剪下,并将其插入湿润的砂质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新的根部会从叶片基部生长出来。
  2. 茎扦插:将多肉植物的茎剪下,将其插入湿润的土壤中。新的根部会从茎的切口处生长出来。
  3. 分株:一些多肉植物会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新的侧枝,可以将侧枝剪下,并直接种植在适当的土壤中。

根据不同的多肉植物品种和繁殖方法,大多数多肉植物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成功繁殖。繁殖多肉植物是一项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无论是对于新手植物爱好者还是有经验的园艺师来说。

结语

多肉植物作为一类独特而美丽的植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植物的关注。它们的形态多样,养护简单,给人们提供了在都市生活中接近自然的机会。

通过了解多肉植物的相关资料,并且掌握其养护要点和繁殖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培养这些美丽的绿色植物。多肉植物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还可以为我们带来宁静、放松和愉悦的心情。

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占地350公顷,约合5,200亩。

圆明园规模宏伟,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再现诗画意境,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被当作是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堆山理水集大成的典范。清朝时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参观圆明园之后将其称作“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毁败始于1860年第二次英法联军期间法国陆军的大规模纵火抢劫。圆明园被焚后经清室整修,尚有部分建筑幸存。

大海的相关资料?

大海即海洋。其实海与洋还是有些差别的。 海和洋的区分: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分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白鲟的相关资料?

答:白鲟,俗称象鱼、箭鱼等,属鲟形目,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是濒危动物,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一条白鲟鱼需要20年时间才能长成到最大的体型,最重能达到两吨。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的一种。因体色较浅而得名。又名琴鱼、朝剑鱼,古名鲔。体长梭形。吻长剑状,前端狭而平扁,基部肥厚。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复眼的相关资料?

复眼是节肢动物的一个典型的眼,尤其在昆虫和节肢动物内,而主要包括大量的小单眼,密集在一起,但是视觉上由暗色细胞分开,在凸出的基底膜上排列,而在外部遮盖着一个几丁质的角膜。

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飞行的相关资料?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十四圈,历时二十一小时二十三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操作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运行七十六圈,历时四天十九小时三十三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并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7号发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着陆场

晏子的相关资料?

晏子,字仲谥平,原名晏婴。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晏婴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灵公,庄公、景公三帝,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麋鹿的相关资料?

  麋鹿别名“四不像”,属于偶蹄目鹿科麋鹿属,学名为Elaphurus davidianus。英文名Pere David’deer。是中国特有物种。  麋鹿体长约200厘米,体重100(雌)~200(雄)千克。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角较长,每两年脱换次。雌麋鹿没有角,体型也较小。因其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不像”。仅雄鹿有角,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 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  由化石资料推测,麋鹿原产于我国东部湿润的平原、盆地,北起辽宁,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东抵东海都有分布。为草食动物,取食多种禾草、苔草及鲜嫩树叶。喜群居,发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开始交配,怀孕期315~350天,每胎产1仔。  原产于辽宁、华北、黄河和长江中下游。18世纪我国野生糜鹿种群已经灭绝,仅在北京南苑养着专供皇家狩猎的鹿群,后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盗运国外。1985年以来,我国分批从国外引回80多只,饲养于北京南苑和江苏大丰县。在散放的江苏省大丰县已建立麋鹿自然保护区,为麋鹿在自然界恢复野生种群而开展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麋鹿的外形习性  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217厘米,尾长60—75厘米,肩高达122—137厘米,体重120—180千克,雌性体形比雄性略小。雌性头上无角,雄性角的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代带有响亮的磕碰声。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9月以后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因为麋鹿“蹄似牛非牛,头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所以俗称为“四不像”。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7月中、下旬达到高潮。雄兽性情突然变得暴躁,不仅发生阵阵叫声,还以角挑地,射尿,翻滚,将从眶下腺分泌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雄兽之间时常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于翌年4—5月产仔。初生的幼仔体重大约为12千克,毛色桔红并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出生3个月后,体重将达到70公斤。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岁。  麋鹿受威胁的因素  现生麋鹿被称为达氏种,从已发现的化石看,麋鹿属中还有4种,即双叉种、晋南种、蓝田种和台湾种。麋鹿是一种仅限于第四纪中后期的动物,从已知的190多个麋鹿化石出土地点确认,历史上麋鹿的分布区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辽宁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东到沿海平原及岛屿。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种群迅速发展,到全更新世中期达到鼎盛,但商周以后麋鹿迅速衰落。  原始人类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不构成对麋鹿的威胁。而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断减少。  从自然因素看,由于麋鹿是一种喜爱温暖湿润的动物,而中国近5千年来的气温是在逐渐变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有较大的影响。  从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类动物中较温顺的一种。据我们多年的饲养、观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发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那样攻击人,而且占群公鹿见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给幼仔打耳号、测量时,幼仔的叫声只能吸引母鹿在远处观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样,母鹿为了保护幼仔而攻击人。雄性麋鹿之间为争夺配偶的角斗是非常温和的,没有激烈的冲撞和大范围的移动,角斗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掉头走开,胜利者不再追斗,很少发生鹿之间的伤残现象。公鹿占群后,其他公鹿窥视母鹿时、占群公鹿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赶走对方。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较易被天敌和人类捕杀。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狭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胁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类的捕杀,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学发现,1万年至4千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数量,与家猪骨骼的数量相当。可见当时麋鹿是被人类当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猎杀的。甲古文中记载,古代一次猎获麋鹿的数量达348只。另外麋鹿还被制成治病和强身的各种药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麋茸功力胜鹿茸……麋之茸角补阴,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彭祖服食经》、《家藏经验方》及现代的《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剂就有几十项。麋鹿由此也就成为人类为治病而追杀的对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减少的原因,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麋鹿走向野外灭绝的决定因素。  我国古代对麋鹿行为学的认识  麋鹿是仅产于中国的动物,我国古代先民对麋鹿的行为有过不少的研究与认识。  1.群居性与社群结构。《三国志·魏书·张鲁传》的注释中写道:“张鲁弟卫拒王师,夜有野麋数千冲坏卫营,军大惊。”《后汉书·郡国志三》的“广陵郡……东阳”条注中说:“县多麋。《博物记》曰:‘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这些说明麋鹿是群居的。《纬略》是一本讲解名词出处和意义的书,其中关于麈尾一节写道:“麋之大者曰麈,群麋随之,皆以麈尾而传。”麈是领头的麋,该文形象的写出了头麋与麋鹿群的关系。  2.麋鹿是湿地动物。麋鹿在湿地生活,善游泳,遇敌害可以逃到沼泽或湖泊、河流中躲避。《曲海拾遗》写道:“麋鹿善居泽,鹿因与居,亦善济水。”《北齐书·李绘传》:“河间崔谋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鸽羽。绘答朽曰:‘鸽有六翮,气则冲大;麋有四足,走便入海(海子、湖泊之意)’。”  3.自卫方法。群居对麋鹿的自卫有一定意义,西汉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的《说苑·杂言》中有“麋鹿成群,虎豹避之”的说法,说明即使是凶猛的虎豹面对众多的麋鹿也无可奈何,只好悻悻离去。  4.生活能力强。唐朝僧人皎然所著《姑苏台歌》中有“山中精灵安可睹,辙迹人踪麋鹿居。”说明麋鹿在有人在车辆行使的山中还可生活,可见它们的生活能力是很强的,只是人类的干扰不要太甚。  麋鹿的身世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但它的正式英文学名却以外国人的姓氏命名;它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20世纪初竟在故土绝迹;20世纪80年代,它又远涉重洋,重返故乡。麋鹿曲折的命运,使它成为世人关注的对象。  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昌盛,中国境内无论是麋鹿化石点的数目或某个化石点的标本数量都极为丰富。但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以后却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后绝迹。  多数麋鹿专家认为,麋鹿绝迹的重要原因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量猎捕,造成了麋鹿种群灾难性的减少。同时,各地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只适于在沼泽地带栖息的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成为平原地区最早的生态灾难的牺牲者。  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是长江口附近沿海地区。尽管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及中部地区的长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区。它们十分喜爱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甚至喜欢接触海水,衔食海藻。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这一区域,这里麋鹿化石密集分布,从1967年至1998年先后出土麋鹿化石12处。考古发现,1万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大致与家猪骨骼数量相当。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记述,“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  汉朝以后,野生麋鹿数量日益减少。元朝建立以后,善骑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从黄海滩涂捕运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孙们骑马射杀。野生麋鹿逐渐走向灭绝。到清朝初年,中国已只有一群约二三百只的麋鹿圈养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这时候,国际动物学界还不知道麋鹿的存在。  1865年秋季,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无意中发现了南海子皇家猎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大卫以20两纹银为代价,买通猎苑守卒弄到了两只麋鹿,制作成标本。1866年,他将标本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确认为从未发现的新种,而且是鹿科动物中独立的一个属。从此,麋鹿学名被称为“大卫鹿”。1866年之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滥,洪水冲垮了猎苑的围墙,许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饥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从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18头麋鹿悉数买下,放养在伦敦以北占地3000英亩的乌邦寺庄园内。这18头麋鹿成为目前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战时,这个种群达到255头,乌邦寺庄园因害怕战火,开始向世界一些大动物园转让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达到1320头。  麋鹿的故乡中国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园。1956年和1973年,北京动物园分别得到了一对和两对麋鹿,但因繁殖障碍和环境不适,一直未能复兴种群。  1985年,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努力下,英国政府决定,伦敦5家动物园向中国无偿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头麋鹿被用飞机从英国运抵北京,当晚运至南海子原皇家猎苑,奇兽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头麋鹿从英国七家动物园里选出经上海运抵江苏省大丰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后栖息的沿海滩涂。  现在,中国已在北京、江苏省大丰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阳县等地实施麋鹿散养计划,目前已形成种群,全国已有麋鹿2000多头。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目前已有麋鹿648头,有效种群已达到50个,这表明这个保护区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库,麋鹿的遗传基因已不会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头纯野生的麋鹿在大丰麋鹿保护区内出生。  现在,最大的麋鹿群生活在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里。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